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立足高起点、跑出加速度,在五年之间,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落地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唱响了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
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一批减震器正被安装到长安启源等车型的底盘上。这批减震器,前一天在重庆生产,当天送往成都完成精密组装,第二天上午10点不到,就返回重庆完成了上线总装。

“通过川渝两地产业链协同发展,我们的零部件从下单到产线上线,从以前的三到四天,逐渐缩短到一天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可以说整个供应链的稳健性是大大提升了。”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技术处STA高级主管程实告诉第1眼TV记者。
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在如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加快成形。川渝共同建成了全球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全国十分之一的汽车、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都是“川渝造”。
对于这样的变化,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保证部副部长蒲长青有切身体会:“我们现在在重庆整车的配套,从以前的2亿提高到现在8亿的规模,采购金额也扩大到了3亿元。我觉得,这是成渝两地经济联动成果很好的体现。”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呈现新气象。
位于重庆邮电大学的数字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重点实验室,建成不到两年,就产出了粒球区块链、粒球人脸表情识别等超过5项关键原创成果,有望很快在汽车、金融等产业落地。
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数字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夏书银告诉第1眼TV记者:“我们重庆邮电大学有多粒度认知的粒球计算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原创人工智能理论,而四川在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等有很好的技术积淀。我们有这个信心,未来三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原创的具有世界重要影响力的成果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突破。”

既抱团练好内功,也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在改革开放中向外拓展发展新空间。
两地携手打造的中欧班列(成渝),已在五年里累计开行3.6万列,规模居于全国首位。一趟趟班列,统一运营标识、统一基础运价、统一车辆调度,把西部的货物高效运送到欧洲腹地。
“中欧班列运输的不仅仅是货物本身,更是通过高效物流运输组织,缩短了亚欧两地的陆上距离,为西部走向世界提供坚实保障。”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太平表示。

从“双城”到“双赢”,从西部的成渝到中国的成渝、世界的成渝。五年来,川渝两地的种种实践探索,皆是从全国大局着眼、在要点落子。
五年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达到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从6.3%提高到6.5%;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4个,汇聚科技型企业超7万家;355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17项川渝区域地方标准“同事同标”;常住人口五年增加43.5万人,达到985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宜居品质更高、宜业成色更足。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推进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从开局起步到积厚成势,‘两中心两地’建设成效显著。”市发展改革委双城政策协同处处长罗真理表示,“在全面总结《规划纲要》基础上,我们系统谋划了下一个五年实施方案,高质量策划系列重大事项和项目,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晓媛 陈望 张骏凯 冯栎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