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光武大道与南山大道交叉口的西北角,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产业园项目考古工地,今年夏天,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一直冒着酷暑坚持田野考古工作。队员们头戴遮阳帽、脖上搭着被汗水浸湿的毛巾,手持工具,在探方内仔细刮土、分辨土层、清理文物。他们的身影,构成了工地上一道独特而坚毅的风景线。

“酷暑天进行田野考古工作,辛苦肯定是有的,但当我们亲手清理出一件件珍贵文物,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将历史碎片一片一片拼接成鲜活历史,那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让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8月15日,现场发掘负责人李科伟这样说。
洛阳是著名古都,洛阳的考古历来引人注目。
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产业园项目是洛阳市的重点文旅项目,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光武大道与南山大道交叉口的西北角,占地876亩。在这片并不太起眼的地块下,深埋着1449座古代墓葬,时代跨度自西汉早期开始,跨东汉、曹魏、西晋、唐、宋,一直延续至明清,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墓葬,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应是经严密规划建设的墓园。此次发现的古墓群,文化序列之完整,延续时间之绵长,为近年所罕见。
当考古工地探方挖下第一铲土,探寻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便同时而来。面对炎炎烈日,考古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合理调配工作时间,每天迎着晨曦奔赴工地,趁着相对凉爽的清晨时段,争分夺秒地开展发掘工作。下午,酷热难耐,地表温度常常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他们便科学调整工作时间,待暑气稍有消退,又再次投身到工作中,直至夜幕降临。那一顶顶黑色的遮阳棚,在烈日下投下一片片阴影,成为考古队员们抵御酷热的 “堡垒”。

野外工作,挑战不止于酷热,汛期的暴雨同样来势汹汹。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保障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未雨绸缪,提前制定了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每一处考古工地,均筑造有整齐、坚实的防水堰,成为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多台抽水泵也早早配备到位,时刻待命。一旦降雨,工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有的负责操作抽水泵,将探方内的积水及时抽出,确保遗址层不被雨水浸泡;有的则密切关注水势变化,对发掘现场进行全方位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在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产业园项目考古工地,几台抽水泵在暴雨后马力全开,经过连续作业,探方内的积水抽排工作迅速完成,为后续的发掘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即便在雨天,考古工作也并未完全停滞。对于已经发掘出的重要遗迹和文物,工作人员采取了多层覆膜包裹、建立防水围挡等保护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开展文物的清理、修复、绘图以及资料的录入和分析等室内整理、研究和文物入库工作。
在保证发掘进度的同时,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发掘质量的要求更是毫不松懈。每一个探方的发掘,都严格按照考古规程进行操作,从地层的划分到文物的清理、提取,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精准无误。为了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信息不被破坏,考古队员们常常需要蹲在狭小的探方和墓室内,手持小型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周围的泥土,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有时清理一件小型文物甚至需要花费数小时。在文物提取过程中,更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记录,确保发掘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配合基本建设考古,沟通协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根据工地实际情况,调整沟通机制,成立了项目考古专班,建立专班微信群,及时沟通协调。项目哪里工期紧张就优先发掘哪里,抢救文物与建设项目紧密关联。此次发掘的古墓葬,数量庞大、分布密集,产生土方量巨大,且转运困难。经沟通,发掘队将考古产生的素土直接转运至发掘已结项的建设方施工区,“变废为宝”,直接转化成建设原材料,形成“我之所弃,你之所需”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发掘速度和建设效率。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得到了建设方的高度认可,多次慰问现场考古工作人员,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围。

在考古发掘进程中,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就开始认真思考墓葬的展示利用问题,积极向建设方介绍国家文物局编制的《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以期结合项目实际用合适的方式对墓葬进行保护展示。
在酷热与暴雨中坚守,在进度与质量间平衡,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产业园项目考古践行着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1400多座历代墓葬的发掘,为了解古代洛阳地区的社会结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些成果,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也为洛阳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图片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