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新疆赛里木湖畔,天鹅正悠然休憩,却被商拍者掷出的石子惊扰;南京明孝陵的石兽骆驼身上,刺目的“到此一游”划破了六百年的沧桑。这些画面被镜头定格,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众怒。
从砸天鹅逼其“配合拍摄”,到古迹上刻字“留名”,少数游客的任性之举,伤害的远不止眼前景物。天鹅被迫逃离栖息地,生态链可能因此断裂;石刻文物遭涂画,历史印记被粗暴覆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些行为消解了社会对文明的敬畏之心。若放任“我花钱我任性”的逻辑蔓延,景区将沦为道德洼地,公共空间的文化尊严也将被蚕食。近年来,部分景区试行“黑名单”制度却收效甚微,根源在于惩戒力度不足,禁入一年半载的“挠痒式”处罚,难抵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根治旅游顽疾,需刚柔并济。刚性层面,不妨借鉴金融征信系统的经验,将“黑名单”升级为全国联网、终身追溯的信用机制。例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对刻划墙体者实施“终身禁入”,有效震慑了破坏行为;杭州西湖则通过“文明积分”奖励守规游客,以正向激励引导风尚。柔性层面,景区可增设“文明督导员”岗位,如敦煌莫高窟的“微笑劝阻员”,以温情服务替代冰冷说教。更重要的是,需明确商拍、直播等新业态的监管责任,对“砸天鹅”这类营利性破坏,应追加经济处罚并曝光涉事企业。
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对话,而文明则是这场对话的语法。当我们谈论“黑名单”时,实则是在探讨如何重构公共生活的秩序感。从徐霞客“驰骛数万里”的科考旅行,到今日“无痕山林”的环保倡议,中国人自古崇尚“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的精神共鸣。守住这份共鸣,需要每个人成为文明的“增量”,家长教会孩子不踩踏花木,导游提醒游客不用闪光灯拍壁画,网友随手举报不文明视频。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哲言,恰是文明旅游的终极注脚。当我们以“黑名单”守住底线,更应以“白名单”标举高尚,让每一声劝阻、每一次礼让、每一分敬畏,都成为旅途中最动人的风景。毕竟,给文明“留白”,才是对山河最好的留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文华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