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春,万木葱茏,八方客至。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如期而至,不仅成为一场经贸合作的盛会,更化身一张全面呈现吉林振兴脉动的“金色名片”。吉林省多个市州、国家级新区、科研平台及企业集团齐聚于此,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展现出一个资源禀赋独特、创新动能澎湃、开放意识强烈的新吉林。
资源禀赋,铸就发展底气
吉林的优势,深植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与物产之中。
东部长白山腹地,白山市凭借“一山两江”的顶级生态资源,正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人参精深加工、绿色饮品和清洁能源产业。这里是“世界黄金水源带”,农夫山泉、泉阳泉等企业在此建立数十条生产线;这里坐拥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长白山人参”品牌依托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加速走向国际。
与此同时,通化医药高新区作为全国稀缺的“医药”冠名国家级高新区,汇聚了修正、东宝等龙头药企,形成了从种植、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张伯礼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助力下,不断向创新药、特医食品等价值链高端攀升。
产业新局,激活振兴动能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在于敢于打破传统、重塑优势。
长春市作为全省发展的“双引擎”之一,正全力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新中国汽车摇篮”到“航天信息重镇”,从红旗整车到“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百星……长春不仅夯实了制造业根基,更在生物医药、科创服务等新领域开辟广阔空间。规划建设中的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和北湖未来科学城,正成为吸引人才、汇聚项目、激发创新的新高地。
其重要组成部分——长春新区,则以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聚焦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等赛道,汇聚百克生物、金赛药业、长光卫星等创新型企业,成为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在转型浪潮中,辽源市以“四维赋能”书写着自己的答卷:从“中国棉袜之都”的智能制造升级,到投资286亿元的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零碳项目落地,这座昔日的资源型城市,正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加速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开放前沿,联结东北亚与世界
吉林的视野,始终面向东北亚、望向全世界。
在“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最前沿,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凭借连接中、俄、朝的四大一类口岸,以及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等多项国家级开放政策,正全力打造亿吨级国际贸易走廊和千亿级海产市场。这里不仅是国际物流的枢纽,更是投资创业的热土,一批专业化园区正虚位以待,迎接全球合作伙伴。
浙江省国际经济博览中心(浙江省对外贸易服务中心)在东北亚博览会推介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该博览会是中国唯一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型展会。
创新驱动,奠定未来之基
科技的突破,是吉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携高端聚烯烃催化剂、稀土橡胶、固态电池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成果亮相,其科技实力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有力支撑着国家战略材料的安全与自主可控。
而在商业航天与高端制造领域,长光辰谱公司自主研发的“像元级马赛克成像光谱仪”,实现了光谱技术的重要突破,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防灾等领域,是“吉林智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共赴未来,共享机遇
展会的意义,终将归于合作与共赢。
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吉林省不仅系统推介了长白山人参产业的千亿级发展规划与全产业链布局,还对接了浙江省主办的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创新的吉林,正张开双臂。它邀请全球投资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共同播种、一道成长,携手绘就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