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女儿才15岁,上周在升旗仪式上突然晕倒,摔得手臂骨折!”诊室里,一位母亲焦急地述说,声音颤抖。原来,女孩为了考试连续熬夜,最终因血管迷走性晕厥栽倒在地。
无独有偶,68岁的陈老伯(化名)也因反复晕厥入院,检查发现竟是致命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幸而及时植入心脏除颤器才躲过一劫。
这些真实案例敲响警钟:晕厥绝非“摔一跤”那么简单,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症状:突然瘫倒,持续不超1分钟
晕厥,是一过性全脑供血不足引发的短暂意识丧失。发病时,患者突然瘫倒、肌肉松弛,通常数秒内发生,持续不超1分钟,恢复后不留后遗症。但这个看似“无害”的过程,实则暗藏杀机。
数据显示,约半数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晕厥,5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是两大高发群体,其中心源性晕厥患者1年内死亡率高达30%,远超其他类型。
临床数据显示,反复晕厥的患儿中,80%属于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但仍有2%~3%可能是致命的心源性晕厥;约30%的老年晕厥由多种病因叠加导致,诊断难度极大。而现实中,多数晕厥患者选择“硬扛”,却不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复发甚至猝死。
危害:三种晕厥最常见,都有可能致命
在众多晕厥类型中,最“青睐”年轻人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占比达60%~70%。闷热的地铁里久站、看到抽血时紧张,甚至大笑过猛,都可能触发它。发病时,迷走神经突然失控,导致血管扩张、心率骤降,血压瞬间降低,大脑供血不足。不过身体往往会发出预警,如面色苍白、冷汗直冒、恶心呕吐等。
心源性晕厥虽仅占10%~20%,却是最致命的类型。当心脏出现严重问题,无论是致命的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还是主动脉瓣狭窄等结构性病变,都可能导致泵血不足,引发脑缺血。这类晕厥往往毫无征兆,发作时常伴有胸痛、心悸,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更需警惕,因为它可能是猝死的“前兆”。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则是老年人的“起身危机”。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退化,老人从久坐或久蹲状态突然站起时,血压可能“跟不上节奏”。夏季脱水、降压药过量服用,都会加重风险。简单自测:站立3分钟内,若收缩压下降超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10mmHg,就需引起重视。
防治:心电图心脏彩超排查 随身携带急救卡
面对晕厥,科学应对才能化险为夷。发现有人晕厥,应第一时间让患者平卧,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切勿盲目掐人中或喂水,避免误吸风险。若意识丧失超5分钟,或伴有抽搐、胸痛,立即拨打120!
精准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心电图和动态监测能捕捉心律失常线索;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标准”;心脏超声可排查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需因人而异: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可通过靠墙站立训练增强血管调节能力;心源性晕厥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等;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则可适量补盐、调整降压药剂量。
预防胜于治疗。青少年要避免久站、保证睡眠;中青年人需定期体检;老年人起床时遵循“三个30秒”法——醒后躺30秒,坐起停30秒,床边站30秒。此外,随身携带含病史信息的急救卡,也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护航。
晕厥如同身体的“黄色警报”,一次看似普通的晕倒,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前兆。记住:一次及时的诊断、一份规范的治疗,或许就能改写生命的轨迹。
(本文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吴梅琼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