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品味遵义︱关于遵义那些老井的记忆

时间:2025-05-19 16:30:00  0人浏览

遵义老城夜景(张倪虹 摄)

古人,常逐水而居。城邑,则依水而建。老井曾是城市的血脉,承载着往昔的灵魂与生命的依托;即便如今有的井水干涸,其石痕仍在诉说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

据《遵义府志》记载,南宋淳熙三年(1176),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轸把治地从白锦堡迁至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该地山峦起伏,河流交错,是一片风水宝地,曾分布着多口水井,供应百姓的饮水。

官井(张倪虹 摄)

遵义许多地名便与井水有关。在清朝《遵义景致》一诗中,便有“白虎头前回龙寺,红花碗井对桃园”“大小二龙隔河站,鲤鱼背上凤凰山”“马井偏岩下踏水,四方井后有湘山”“磨刀溪下官马井,一股清水对城穿”“龙井石狮长长眠,古式巷上凤朝关”“南门关前海风井,海风一出万古传”等诗句,对应遵义城区的红花碗井、大小龙井、官井、马井、海风井等,联结着市井里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在凤凰山上,亦有清泉许多,而最出名的莫过于高山龙泉、双眼凤井、金银井、红沙井、白沙井、青沙水、洗经池和金刚塘,人称“凤山八泉”。山间泉水清幽,涨涨落落间,花草树木、鸟雀生灵得以滋养,也常见或肩扛或手提水桶,从四面八方前来取水的人,他们汇聚于此,只为一口甘泉。

马井(张倪虹 摄)

泉水灵动,润泽众生。千百年来,老井涌出的汩汩清泉,不仅滋养生命,更润泽着文化。井的历史,便是一座城的历史。

“红花晚景”是遵义著名景观之一。郑珍在《遵义府志》中写道:“红花冈在城东南一里,迤逦三平,下平俗呼白虎头,峻削临湘水,当日落未落,晚风摇江,踞石四顾,吴桥争渡,染桁收红,万室鳞鳞,夕岚无尽,究城郭之盛观。每徘徊而不忍去。其下石壁横罅,细泉落臼,虽旱不枯。”红花井又名红花碗井,因位于红花冈山麓而得名。只可惜,随着城市变迁,井水渐渐干涸,到现在,虽有其井,却再无其境,空遗古迹。

20世纪80年代的红花井(遵义市档案馆提供)

而据《遵义市志》记载,南宋年间,遵义老城便有了大、小龙井,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丁字口龙井沟便因大小龙井而得名。龙井泉水生生不息,清纯甘甜,为遵义井泉之最,天旱时市区诸井都干涸时,唯有龙井之水取之不竭,龙井沟、凤朝门、新东门以及方圆一公里的居民都常此挑水喝。可以说,大小龙井曾滋养了半个遵义城。

《遵义市志》亦记载,金银井泉水主要来自石英砂石补给,水质好,宜煮饭沏茶,为遵义名泉之一。而金银新村这个名字由来,也源于这口老井,据闻,无论如何天旱,这口井水也从未断绝,水多时还会溢出井口,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便如金银般闪闪发亮。

航拍遵义老城(肖时雨 摄)

白沙井也曾是老遵义一座具有丰富文化色彩的水井,为清代、民国时期著名的凤山八泉之一。清宣统三年,遵义著名的书法家曹欣愚题写井名“白沙井”三字,镌刻在水井拱顶上方的条石上,清代诗人赵懿也为白沙井题诗:仄径绿深竹,清泉溜白沙。如今老井已不再,但白沙井与白沙路的地名却被一直沿用。

水井,是竖着的江河,是故乡,是家园,也是游子永远割舍不断的乡愁,这些古井不但见证了遵义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一辈辈遵义人的生活记忆,更化作人间百味,无论他们走多远,去哪里,魂牵梦萦的,依旧是那口老井,和那井中甘甜清凉的水。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赵婧耘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向婧

相关推荐

品味遵义︱关于遵义那些老井的记忆
品味遵义︱关于遵义那些老井的记忆
遵义老城夜景(张倪虹 摄)古人,常逐水而居。城邑,则依水而建。老井曾是城市的血脉,承载着往昔的灵魂与生命的依托;即便如今有的井水干涸,其石痕仍在诉说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据《遵义府志》记载,南宋淳熙三年(1176),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轸把治地从白锦堡迁至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该地山峦起伏,河流交错, [详细]
2025-05-19 16:30:00
5月24日起!遵义这条路段严管
5月24日起!遵义这条路段严管
关于新蒲新区新增严格管理路段的通告为进一步优化遵义机场(新舟)道路交通环境,切实保障旅客出行安全与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结合辖区道路交通实际及管理需要,现决定自2025年5月24日起,将机场航站楼站前广场路段正式列为道路交通秩序严管路段。具体事项通告如下 [详细]
2025-05-17 10: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