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下,琅琅书声在课堂响起。绿树掩映间,文明气息悄然在校园流淌。近年来,从中小学到高校,文明校园建设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以理想信念引领青春方向、以文化涵养师生品格。文明,正在一处处校园里生根发芽,成为最美的风景,也在一代代青少年成长中,成为最温暖的底色。
理想为炬 信仰铸魂
“志存高远,勿忘初心”“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看见青年的责任”……这些话,这几天一直萦绕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学子心头。
日前,成都七中举行了“心怀感恩担使命 志在凌云铸辉煌”师生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暨高2022级学生成人仪式。活动上,每一位学子手中都拿到了一本册子,上面有20位院士对他们的深情寄语。“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我也要向院士们学习,牢记使命、心怀家国,为科技强国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高三学生范馨蔚说。
成都七中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铸魂”的育人价值追求,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与育人环境之中,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入。
锻造理想信念,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贯穿成长全过程。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术过硬的学生,更是愿把青春奉献给边疆的‘健康守门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副校长吴志凌表示,学校以“扎根边疆、服务人民”为初心使命,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课堂上,教师从这片土地发生的革命故事引入,讲到医学专业知识;课堂外,师生走进社区为群众量血压、示范心肺复苏,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
以德育人 以文化人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希望的灯塔。”“教学是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近日,“德润赣鄱·2025年好人宣讲‘声’入人心”活动走进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特岗教师朱森林、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詹燕君等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引起在场师生的共鸣。
近年来,各地各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师德涵养校园风尚,以榜样激发育人热情,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
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教师盘文英,从小在大山深处成长,求学期间受到老师们的精心呵护,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毕业后,盘文英选择回母校任教,“我深知西部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更加坚定留下来,扎根西部,建设家乡”。
文化润心,德育养人。文明校园的文化建设,不只是活动的丰富多彩,更在于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力量。各地各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自信在校园落地生根。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将太平鼓、豫章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课堂,学生们把学习成果带上舞台、走入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开设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四大门类50余个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兴趣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武汉大学推动樱花诗赛、樱花笔会、金秋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提档升级,成为学生心中温润厚重的文化印记。
润物无声 风尚自成
育人,不仅在课堂、活动,也在无声的空间与细节之中。校园,不仅是求知问学之地,更是审美与精神共同成长的所在。
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第一中学,古朴的“棂星门”巍然矗立,碑林石刻与校园文化墙交相辉映。教学楼走廊上,学生书画作品陈列其间,电子阅报屏、文化橱窗、宣传标语有序排布。人文与环境融合,处处皆教育。
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文林校区,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镌刻在柚木板上,掩映在叶子花中。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不只体现于此,还融入校服、校歌等校园文化符号中,激励新时代少年心怀祖国、奋发向上。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实验学校,中学部教学楼一楼打造了东墙“防欺凌”宣传、西侧“书香致远”主题的120米文化长廊。初二学生李维赫说:“每次经过长廊,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们的留言,都觉得特别有意义。大家互相帮助,校园氛围十分温暖。”
一校一景皆用心,一言一行皆育人,文明校园的模样,正铺展在日常点滴中。
(本报记者 杨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