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1岁的郭民新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的一名青年,也是呼和浩特市蒙良易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6岁回村创业的他在5年间,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特色养殖带领村民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郭民新规划养殖大棚
1 返乡逐梦 26岁青年的田野初战
2018年,大学毕业后的郭民新进入一家农业合作社工作。打工一年间,他发现种植业发展前景广阔,农村土地大有可为。2019年,他毅然辞职返乡创业,这个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这一年郭民新只有26岁。当年他便成立村里首家专业合作社,流转400多亩土地,因地制宜种植玉米和土豆。秋收结算时,他不仅为村民支付了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为周边参与捡土豆的村民发放每日300元的劳务报酬,合作社实现盈利30多万元。
2 全机械化作业 完善产业配套
创业初期,郭民新贷款购置了一台拖拉机和几台运输设备。赛罕区农牧局在得知这位年轻创业者的需求后,协助其贷款购买了一台土豆播种收获机。如今合作社已拥有玉米播种机、收获机、脱粒机及拖拉机、铲土机等10多台全套的农机设备。为解决土豆收获期大量土豆集中上市价格低的问题,在赛罕区农牧局的帮助下,合作社当年建成了一座土豆存储地窖,有效破解土豆的仓储难题。

郭民新正在筛选土豆种子
3 拓宽产业路径 探索特色养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的田野迎来丰收。在第一年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后,郭民新逐年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从400亩、500亩至2024年已达千余亩。然而,当年玉米收购价格走低,这一年丰收后的郭民新一算账,发现自己还赔了不少钱,这让他意识到单一农业种植的风险,考虑到如果选择种植蔬菜,自己所在村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存储销售也是一个问题;饲养牛羊对体力要求高,本村村民老龄化严重难以胜任,这让他一时发了愁。
2024年,经过调研学习,郭民新决定搞养殖,由于家庭养鸡劳动强度不大,鸡下蛋后不仅能解决村民自己吃鸡蛋的问题,而且散养的“溜达鸡”深受消费者喜爱。于是他便购买了20多只五黑鸡,在自家院子里试着养殖。他相信,只要自己能试着养殖成功,并且挣到钱,村民一定会跟着自己一起养。
经过精心饲养,20多只五黑鸡长大后开始产蛋。这种通体乌黑的家禽能产绿壳鸡蛋,这样的新鲜事引发了村民的关注。经过一年的实践,2024年冬天,郭民新在后山的一片空地新建起一座养殖大棚,计划2025年将养殖规模扩大至100余只,待经济效益显现后,再向全村推广。
4 立志扎根乡土 践行初心使命
据了解,红吉讨号村目前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青壮年,谈及未来郭民新表示,计划今年递交入党申请书,希望参与村里的工作。“这年轻后生真难得,他愿意留下来带领大伙儿致富,我们都很欢迎。”说起郭民新,村民们交口称赞。
对于郭民新而言,他的愿望很朴实,就是在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上,用勤劳的双手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徐达明)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