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的“石榴籽”文化广场已热闹起来。65岁的蒙古族老人白玉柱提着热腾腾的红糖姜茶走进兴科社区“民情茶馆”,汉、蒙、朝等9个民族的居民正为百家宴忙碌。这幅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场景,正是刚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的兴科社区,引领1.76万名居民共建和谐家园的生动写照。

居民们在百家宴欢聚一堂

百家宴现场居民们共享美食
“润心福”——文化铸魂,共育团结之花
“各位街坊邻居,‘同心杯’排球赛第三局开赛!”社区网格员李大姐一声招呼,8支网格代表队便在广场上展开角逐。人群中,返乡度暑假的蒙古族大学生乌尼尔正举着手机直播。“去年‘石榴籽小课堂’教的民族手工艺记忆犹新,今年我又学会了做传统刺绣香囊。”

兴科社区“同心杯”排球赛现场
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退休教师孙文举整理着新一期“8个1”宣讲教案。“上个月讲《草原英雄小姐妹》,孩子们追着问能不能改编成情景剧。”讲堂墙上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奖牌和展柜里的历年成果,记录着文化交融的点滴。

石榴籽小课堂,小学员们聆听科普课程
“暖心福”——守望相助,传递城市温度
“晨晨,这周‘勤奋小屋’自习室排班表给你。”社区党委书记李宇将表格递给汉族姑娘李晨。曾受社区“帮帮团”资助完成学业的她,如今节假日必回社区服务:“没有社区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

走访慰问留守儿童
在社区“同心驿站”,外卖骑手纪艳东坐在爱心座椅上休息。“以前送餐只能蹲路边,如今这里有热水、充电区,冬天还能喝上热汤。”驿站墙上,“环卫工人暖心之家”锦旗旁,展示着20支志愿服务队的足迹:“四办”服务队累计办理业务5000余件;羊绒加工培训让120人掌握技能。从受助到奉献,从歇脚到暖心,志愿精神在社区流淌。

环卫工人在社区同心驿站喝水休憩
“同心福”——共商共治,破解治理难题
“现在车位宽余,再也不用着急抢车位了!”兴科三期居民徐先生指着新施划的停车线,脸上满是笑容。这个困扰居民数月的难题,在“民情茶馆”历经12轮协商终得解决——物业、车主代表,甚至初中生都参与献策,居民手绘的规划图变为现实。
更让金碧苑小区居民满意的是路面改造:过去“雨天积水没过脚踝”,如今4700平方米柏油路平坦整洁。社区通过网格议事会发动党员带头筹资,“两代表一委员”协调部门联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已成常态。
“齐心福”——党建引领,办好惠民实事
夜幕降临,百姓大舞台灯火通明。居民宁晓玲正排练新编的民族团结情景剧:“过去这里漏雨漏风,现在成了文化地标。”零工市场的转变同样喜人:通过“技能培训+订单对接”,120名妇女掌握羊绒加工技艺,30人成为技术能手,累计完成500余笔订单。“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块!”学员李女士笑容满面。社区党委以“书记项目”为抓手,盘活闲置空间打造惠民阵地,“党建红”成为社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社区手工羊绒大衣缝制班
“安心福”——平安守护,筑牢安全屏障
“三期2单元漏水问题,户卡系统显示已处理完毕。”网格员白彬宜在智慧平台前核对数据。1.76万名居民的动态信息实时更新,上周篮球场噪音问题通过户卡定位次日即解决。
“平安建设队伍”公示栏里,记录着政法“新五老”调解的121起纠纷——近三年12345工单量从百余件降至个位数,群众满意度达98%。
“看到网格员的红袖章,心里就踏实。”退休干部陈先生回忆,去年寒冬家中暖气不热,在微信群反映后半小时维修人员便上了门。

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上,兴科银铃合唱团齐声高歌《祝福祖国》
在祖国北疆,兴科社区以“五福”实践,编织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网。正如社区党委书记李宇所言:“社区虽小,连着千家万户。民族团结不是口号,文明创建就在脚下,这日子就得像百家宴一样,越品越有滋味。”
记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