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广东省中山市到呼和浩特,2800公里,两个外国人一路骑行看中国,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对中国的又一次认识。
6月24日,经过40多天的长途骑行,常住中山市的66岁澳洲大叔杰瑞·格雷和70岁的好友贝夫顺利抵达呼和浩特,在喷涂有“百年中山路”字样街道旁,开启了深度体验呼和浩特的第一站。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的车轮碾过长沙的老茶馆、武汉的长江大桥、郑州的麦田,为何偏偏在塞北青城画下句点?答案藏在三个带着温度的词里:中山、“桥头堡”、草原。
01.中山
中山,在中国并非一个简单的城市名、街道名,更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象征。对于杰瑞·格雷来说,“中山”是双重的根。
据媒体报道,杰瑞·格雷现在就居住在中山市,他妻子是中山市人,所以中山市是他的第二故乡。而中山市在100年前叫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当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香山改为中山,恰逢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
而在呼和浩特有一条路叫做中山路,连接旧城与新城。1934年,傅作义将军为激励军民抗日雪耻,在今天的工人文化宫修建“九·一八”雪耻纪念堂,后改为“中山堂”,这条连接旧城与新城的道路也就开始被叫作中山路。
多年前杰瑞·格雷来过呼和浩特,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时间仓促没能深度体验这座城市。时隔多年,这座曾经的北方小城已经崛起于草原与黄河之间,声名在外,上榜新京智库发布的《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也是“中国云谷”......杰瑞·格雷想要看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用骑行亲身感受中国发展。那么,呼和浩特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仔细查查不难发现,在国内,至少有18 座城市有中山路,呼和浩特这条,是唯一连接草原文明与中原记忆的 “精神之路”。而从南粤“中山”到北疆“中山”,杰瑞·格雷骑过了中国的半段近代史。
02、“桥头堡”
不止杰瑞·格雷,古往今来,呼和浩特不止一次扮演过终点,也不止一次被当做了起点,更始终承担着中转的重要角色。这不仅因为呼和浩特的美食、景色,更在于它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首府城市作用。
地理上,它是农耕文明拥抱北方草原的“桥头堡”。历史上,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商旅驼铃曾在此交响。如今,国家层面赋予呼和浩特“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定位,核心功能定位是“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它更是连接华北经济圈与广袤蒙古高原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现代枢纽。
文化上,它是多元交融的“桥头堡”。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在呼和浩特交织共生。塞上老街的厚重古朴,宽巷子的璀璨热闹,奶茶的咸香,烧麦的清甜,酷木尼羊肉汉堡的软嫩适中......南来北往的车轮,荡起市井的熙熙攘攘,也不断滋养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塑造起这座城市的性格与样貌——开放、包容与活力。也许,当马可·波罗在万部华严经塔的墙壁上留下古波斯文题记时,就已经注定了,这里会成为杰瑞·格雷此行的目的地,成为更多人的目的地。
03、草原
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到“疲惫和向往的尽头都应该是辽阔,内蒙古大草原的这种辽阔,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奖励之一。”草原治愈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颗心?据媒体报道,2024年度,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突破5500万人次,同比增长9.4%;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突破860亿元,同比增长11.4%。
当马蹄踏碎浮世的喧嚣,无垠绿浪托起灵魂的归舟——辽阔的草原,成为地平线为流浪之心圈画的故乡。而呼和浩特是拥抱草原的门户,是北疆文化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生动映照。
这“草原”,既是地理实体,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因为真正的远方,从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心里那片未被驯服的绿。它代表着辽阔、自由、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与杰瑞·格雷长途骑行所追求的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也与中国日新月异发展不停的脚步同频。抵达呼和浩特,意味着穿越繁华与喧嚣的旅程告一段落;而拥抱草原,则象征着心灵向更原始、更本真境界的延伸。
这场从“中山” 到 “中山” 的骑行,与其说是地理穿越,不如说是一场文化解码——杰瑞·格雷用两个地名的呼应,读懂了中国的包容;用“桥头堡”的枢纽,看见文明的流动;用草原的辽阔,拥抱了自由的本质。
也许,当我们下次路过中山路时,会想起曾有个澳洲骑士,在这里读懂了“中国”二字的千万种模样。当然,我们也欢迎有更多的“杰瑞”来到呼和浩特,从这里开始“阅读”内蒙古,“阅读”中国。
丨来源:金源街壹号(文案 四月)
丨编辑:魏颖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王伊蕾